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

環大台北河濱道跑步計畫

大台北地區是淡水河、基隆河、大漢溪、新店溪、景美溪多條河川的匯集地,近幾年來自行車風氣日盛,政府也開闢了不少河濱自行車道,其中串聯的長度也超過100公里以上了,這等休閒運動設施在世界上也是位於前段班的了。
不過以自行車競技為目的的我們,向來是對河濱道敬而遠之,因為河濱道實在不是自行車訓練的好場地,所以空有如此美麗的休閒環境,我們使用率卻很低,但是最近跑步越來越有心得,一程不變的繞圈跑步環境,對速度訓練的課目還好,但是對LSD的長距離訓練,卻顯得枯燥乏味了,所以設計了一組環大台北河濱自行車道跑步路線,打算利用假日的長跑訓練,分段完成這各拼圖,而且還可以來各日夜間的變化,這樣應該更能增進跑步樂趣。

初步規劃如下:
1. 淡水河北段:
由淡水捷運站出發,先往北跑到漁人碼頭折返,順著淡水河右岸,一路跑到關渡轉向基隆河,到百齡橋過橋到基隆河右岸,接著跑到圓山捷運站結束。
全部里程預估22公里,預計2:30完成。

2.基隆河大佳至東湖(南港)段:
由圓山捷運站出發,經由中山北路穿過到達基隆路右岸(北岸),順著河濱道一路跑到東湖南湖大橋,過橋到基隆河左岸(南岸),再往回跑到大直橋,過橋到右岸,再跑回到起點。
里程預估18公里,預計2:00完成。

3.台北市精華段:
由圓山捷運站出發,由兒童育樂中心接到基隆河左岸河濱道,往北繞過社子島,接著往南一路跑到永福橋自來水博物館結束(可接公館捷運站)。
里程預估25公里,預計3:00完成。

4.新店溪段:
由公館自來水博物館出發往南,接剛通的跨景美溪段,接新店自行車道,到碧潭,折返回起跑點,此段也可以由碧潭出發。
里程預估16公里,預計1:50完成。

5.景美溪段:
由公館自來水博物館出發往南,順這景美溪右岸(北岸)往木柵跑,到動物園後過河折返,順著景美溪左岸跑到一壽橋,跨回右岸,跑回起點。
里程預估18公里,預計2:00完成。

6.環三重:
微風運河出發,繞環河路到環河南路,接回二重疏洪道回起點。
里程預估17公里,預計2:00完成。

7.八里左岸:
微風運河出發,往北順八里左岸自行車道到十三行博物館來回。
里程預估約19公里,預計2:20完成。

8.新店板橋段:
由碧潭出發,到秀朗橋過橋轉往中永和自行車道,一路順著跑到板橋,接南雅西路到府中捷運站結束。
里程預估20公里,預計2:20完成。

9.大漢溪新莊土城段:
由二重疏洪道出發跑到城林橋折返回起跑點。
里程預估18公里,預計2:00完成。

總共里程約173公里,預計兩個月完成。

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

長跑的訓練方法(一)

為了準備運動競賽,瞭解訓練原則和身體需要怎樣的訓練,雖然很重要,但是大部分的運動員比較想知道的是他們需要何種類型的訓練課程,為什麼這樣做?

有幾個方面是長跑或耐力型比賽運動員必須要關注的要件
基礎有氧耐力、乳酸閾值、最大攝氧能力及運動經濟性

基礎有氧耐力

在體能訓練中,參與訓練肌肉細胞及其周圍發生了許多變化。這些變化包括對肌肉細胞供血能力的提高;有氧代謝線粒體的分佈數量、型號的增加(有氧代謝的位置);活性酶活動的增加(有助於有氧代謝過程的化學物質)。幸運的是,大多數有以的是適應性變化不需要特別大強度的練習。這對於跑步的運動員來說意味著,輕鬆的熱身跑放鬆跑長距離的放鬆跑就可以取得效果。採用最大攝氧能力70%的強度(大約是最大心跳的75%)就足夠了,在這個強度下是被認為可轉化性的,如果強度在大一點將會產生更多的疲勞,對於產生更快速、更好的訓練效果是不必要的。

乳酸閾值
每一位跑步的運動員都有一個跑步的強度或者速度,當運動強度超過這個值時,乳酸的清除趕不上乳酸的產生,這時 血液中乳酸的累積速度保持快速的增加,直到肌肉喪失運動能力。所以運動員在某一特定強度下能運動多長時間,乳酸閾值是一個很好的指標。馬拉松選手在跑步中大部分時間的強度都是低於乳酸閾值的。
如過訓練是為了提高乳酸閾值,那麼選擇適合的運動強度是特別重要的。「舒適的痛苦」是對乳酸閾值速度很好的客觀描述,另外強度達到最大心跳的90%再低一點點,也被認為是乳酸閾值強度的最好估計。當然最好的方法是抽血量測,不過我們一般人可能無法這樣做吧。
另外一種判斷的方法就是注意呼吸節奏。一般跑步的呼吸節奏是兩步一呼、兩步一吸,如果超過這個呼吸的節奏,那可說明速度已經超過乳酸閾值強度了。
乳酸閾值的訓練可分為兩種基本訓練方式:節奏跑(均速跑 , Tempo)間歇性跑(巡航間歇)(後面會介紹這些訓練的要領)。
一般來說每週都可以安排一次這種訓練,強度比較高的階段可以安排兩次。

最大攝氧能力
為了加強運動肌肉通過新陳代謝的有氧供給能力,練習所需的強度大約是10到15分鐘跑的強度相同(約略為跑3000公尺的強度),一般大多數運動員及教練會認為5000公尺比賽的速度為幾乎能反映出最大攝氧能力的強度,但是對於5000公尺測時大於20分鐘的運動員來說,則顯的太保守了一點(我們應該都要20分鐘以上吧),所以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選用3000公尺計時的成績,似乎比較正確一點。
從主觀來說,有氧能力訓練的強度可以說是艱苦的,這種訓練方式的確時運動員所遇到最艱苦的訓練。為發展有氧能力,如果用心跳表來監控以強調有氧供給能力為主的訓練,那麼訓練中所採用的速度,至少能引起最大心跳。當然短程快速的衝刺也能產生最大心跳,但是這裡的訓練目的是有氧訓練,所以要避免涉及無氧訓練。訓練速度太快,也可能達成訓練效果,但是會對身體產生太大的壓力,而要有更長的恢復時間,並且不會帶來更多的益處。


速度和動作的經濟性
速度和動作經濟的提高,往往更多反映了生物力學和生理學上的變化。事實上M
在速度的提高和動作的合理性上,無氧運動比有氧運動與訓練更有關係。
在訓練方面,跑步選手努力要做的就是,盡量減少多餘的動作,用最少的體力產生最好的效果。運動員要學會逐漸提高速度,同時身體保持放鬆。這裡的訓練模式可以採用較短距離的練習,其間歇時間稍長一點,使身體積極恢復。
對於長跑運動員,在進行提高速度和動作經濟性的練習時,速度並不會像短跑選手那麼快。在大部分情況下,訓練的速度一般是足夠的,訓練仍被稱為是「快速」。為了提高乳酸閾值和有氧能力的訓練,強調的是「舒服的艱苦」與「艱苦」,但是在這個訓練為的是強調快,所以是由較短的距離與較長的恢復時間所組成,所以速度訓練就不會那麼「艱苦」。


在有了上述的觀念後,你應該會比較瞭解長跑訓練的方向,接下來將會分別敘述「放鬆跑」「均速跑(節奏跑)」「巡航間歇跑」「間歇訓練」「衝刺訓練」的目的及方法步驟。(待續)